景深测试经常我们在拍照的过程中会发现,对焦之后,前后空间的位置存在一定距离是可以被拍清楚的,当我们调节光圈大小和焦距或者改变拍摄距离的时候,可看清晰的前后距离在发生变化,通常称这种前后清晰的距离叫做景深。
光圈、镜头、及拍摄物的距离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:
1、光圈越大(光圈值f越小)景深越浅,光圈越小(光圈值f越大)景深越深。
2、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、反之景深越深。
3、主体越近,景深越浅,主体越远,景深越深。
从公式可以看出,后景深 > 前景深。
(1)、镜头光圈:
光圈越大,景深越浅;光圈越小,景深越深;
(2)、镜头焦距:
镜头焦距越长,景深越浅;焦距越短,景深越深;
(3)、主体与背景距离:
距离越远,景深越深;距离越近,景深越浅;
(4)、主体与镜头距离:
距离越远,景深越浅;距离越近(不能小于最小拍摄距离),景深越深。
在进行拍摄时,调节相机镜头,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,叫做对焦,那个景物所在的点,称为对焦点,因为“清晰”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,所以,对焦点前(靠近相机)、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,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,就叫做景深,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,都能清楚地拍摄到。景深的大小,首先与镜头焦距有关,焦距长的镜头,景深小,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。其次,景深与光圈有关,光圈越小(数值越大,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),景深就越大;光圈越大(数值越小,例如f2.8的光圈大于f5.6)景深就越小。其次,前景深小于后景深,也就是说,精确对焦之后,对焦点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的景物能清晰成像,而对焦点后面很长一段距离内的景物,都是清晰的。
能同时被眼看清楚的空间深度称为眼的成像空间深度,即是景深。
δ——容许弥散圆直径
F——镜头的拍摄光圈值
f——镜头焦距
L——对焦距离
ΔL1——前景深
ΔL2——后景深
ΔL——景深
前景深ΔL1=FδL^2/(f^2+FδL)
后景深ΔL2=FδL^2/(f^2-FδL)
景深ΔL=ΔL1+ΔL2=(2f^2FδL^2)/(f^4-F^2δ^2L^2)
从公式(1)和(2)可以看出,后景深>前景深。
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,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、镜头焦距、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(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)有关。这些主要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(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):
(1)、镜头光圈:光圈越大,即光圈值(F)越小,景深越小;光圈越小,即光圈值(F)越大,景深越大;
(2)、镜头焦距:镜头焦距越长,景深越小;焦距越短,景深越大;
(3)、拍摄距离:距离越远,景深越大;距离越近,景深越小。
景深有特定的公式来计算,但是实际上的景深效果是多少呢,我们需要引入景深的测量方法。我们需要准备被测试的相机、测试标靶一般选择(ISO12233 ),同时需要准备用于摄像头测试的标准光源箱。
第一步:我们需要把相机固定在可移动的支架上,标定好相机到测试图卡的距离。
第二步:调节好相机垂直对准图卡中心,让图像满屏充满整个画幅,定好焦拍摄,得到一张标准对焦的图片,这种图片肯定是非常清晰的,比如我们可以读到1000线。
第三步:相机在垂直的方向上往前移动一个距离,不改变任何参数,拍一张,再移动一个距离再拍一张。
第四步:回到最初的拍摄距离,相机在垂直的方向上往后移动一个距离,在不改变参数的情况下,再次拍摄,多移动几次在拍摄几次。
最后我们得到一系列的ISO-12233的测试卡,从清晰到不清晰,每张照片对应一个距离,我们整合之后就可以得出,在此设置下的相机的景深了。
更多的测试方法请联系姜先生:18620350396 Plum.jiang@dghcgx.com